鋼琴老師的秘密

看到一則貼文:

說學樂器就業的第一流人才都去當演奏家,第二流的到大學任教,第三流的只好去當教樂器的老師!換句話說,以教鋼琴為例子:

當不成鋼琴演奏家的,就去當個大學的鋼琴教授,

當不了大學鋼琴教授的,那麼就只好去當鋼琴老師。

為什麼會有這樣的鄙視鏈?

以往我們的音樂教學生態鏈是這樣的:

演奏家一般會兼職大學的鋼琴教授,他們的學生是誰?

就是各大音樂系、所的學生,就是過去、現在的你和我。

那我們畢了業之後要做什麼?當然是也是教學生。那麼我們的學生是誰?

就是那些金字塔底端廣大的基礎型學習者。

假設遇到是右側,甚至是極右側的學生,我們就會把他們介紹、回饋給我們的老師。

然後我們的老師再把這些學生教到音樂系所畢業,接著這些學生也會出來就業…

於是經年累月以來,教學這塊餅漸漸就變小了,

因為老師越來越多,而學習人口卻沒有越來越多!

連我們自己都很難有大量生源的情況下,當然已經沒有什麼學生可以再回饋給老師,

結果就是這個生態鏈斷掉了!

但是生活還是依然要繼續過下去的,於是大家只好都不約而同把目標,放在金字塔底端的基礎型學習者身上。

僧多粥少,生態鏈不平衡的問題自然浮出水面,就會形成一條鄙視鏈,

這條鄙視鏈就是用學術界的標準,來看待行業界的標準。

 

這是其它行業領域沒有的怪現象。舉個例子:

如果是一個業界,而不是學界的鋼琴老師,他的演奏影片肯定是噓聲大於掌聲。

有些人甚至還會毫不客氣拿出演奏家的標準來說:

“你彈得又不怎麼樣,怎麼還敢出來教學生呢?”

搞得很多業界的鋼琴老師非常焦慮,一心忙練琴,根本沒有餘力再去多收學生。

或者是乾脆把自己辛苦教學的學費,再花三倍上交給大學教授上課去,

親自為這個音樂教學生態鏈的平衡,貢獻一己之力。

這算是職場PUA嗎?

 

明確服務的對象,才能在有限的資源中做出最正確的策略。

第一線老師要服務的對象是“人”,沒有了“人”,基本就稱不上是教學。

教學的本質,更進一步是對學生的“主動帶領”,

除了老師的音樂展示之外,學生的個體差異,包括學生的生理條件、學習心理、學習狀態、學習過程,甚至是學生在不同階段會出現的各種各樣學習困難…

老師在教學上,都必須要有能夠解決的方法,這就是教學的價值。

教學的價值需要被重新再審視!

 

真實的情況是家長們,都非常期待音樂教學能帶給他們新的體會和風貌。

關注“教學”這個金礦,有更多的寶藏等著被挖掘出來。

 

更多相關書籍

《心態致勝》卡羅爾 德韋克,天下文化出版

《心流》  米哈賴   奇克森    行路出版

Instrumental TeachingJanet Mills Oxford

《整合學習34個教學筆記》徐珮菡 劉佳傑,大鴻音樂出版

《整合學習 樂器教學的新方法》徐珮菡 劉佳傑,大鴻音樂出版

Simultaneous LearningPaul HarrisFaber Music

The Savvy Music TeacherDavid CutlerOxford

《大腦如何精准學習》史坦尼斯勒斯 迪漢,遠流出版

 

留言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