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學習的34個教學筆記》 導讀
意願(Will)這個看似不起眼的名詞,它的作用力很超乎想像!
如果學生有學習的意願,老師的教學就能事半功倍,這是我們都知道的事情。
那麼為何學生的學習意願不高?
俗話說:“心病心藥醫”,當技術無法完全解決的時候,
就必須要從學生的心理和行為方面去著手,
從問題的根源上動手治理,才能得到實際的改善。
要教育出完整的孩子,我們要接受他們是誰,更甚於他們可以做些什麼。
Teaching the
whole child requires that we accept students for who they are rather than for
what they do. —Alfie Kohn
這是 無條件教育(Unconditional
Education)的基本概念。
但是我們認為只有“接受”是不夠的,因為“接受”畢竟還是消極而且被動的。
我們描繪的是一個框架,是一個有流程和步驟的基本技術框架。
主要包括
合理的教學架構,教學流程以及音樂元素使用的概念。
同樣的,只有教學技術的框架,依然也是不太夠用的,
還需要提供實際課堂中應用的場景,
從心理層面來更清楚說明我們“為什麼”會這樣做。
這本《整合學習的34個教學筆記》,從更具積極性的方面來說:
老師必須要能主動引導、帶領,並且同時想方設法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才能讓課堂在一個良性的反饋中進行。
而要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只有攻心為上!
學生不會唱,其實是還沒有聽懂
情緒焦慮不專心,多半是由於老師沒有主動帶領,缺乏安全感所致
彈奏緊張不協調,可以用律動去緩解
遇到身心狀態低落的情況,用聽力穿透學生內心,挽救崩潰邊緣的課堂
練習了卻沒有進步,往往是缺乏認知和推衍
一次只教一件事,減低了負荷過重的學習
另外,在破解教學難題的同時,
這些從行為和心理學開展的方法還有更積極的效果,
那就是推動學生的進步。例如:
一個又一個說到心坎裡的真誠讚美,增強了學生的自信與成就感
把學習內容設計成一項挑戰,促使內在動力的產生
老師在課堂上細心的觀察與即時反饋,能幫助學生確定學習的方向
家長帶著成長型思維去關注孩子學琴,就不再會習慣性去批評催促
這一切對於孩子的學習能朝正向發展,都是很有幫助的,
同時這樣做,課堂才有持續發展的可能性。
《整合學習的34個教學筆記》,
是一本結合心理學與行為科學的樂器教學解決方案。
推薦給老師、家長,更或者是其他不同的領域,以及所有關心孩子學習成長的朋友!
購買方式:
博客來,誠品書店,三民書局,金石堂等各大實體與網路書店均有銷售
以及各專業音樂書店通路:
大鴻音樂圖書、台北音樂家書房、古韻社、音樂家小舖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