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不該教學生模仿?
記得研究生的時候,音樂學院有一門關於音樂詮釋的課,
在當時我們每個人,都要去找某一部鋼琴作品的各個不同的演奏版本,
去進行大量的研究和分析,
然後,找出最貼近作曲家當時那個時代的演奏版本。
換句話說,就是在一大堆的演奏模仿者當中,
找出模仿原創作曲家最像的那個演奏家!
學誰的作品,就要像誰
雖然早在那個時候,我已經教學生好幾年了,
卻從來都沒有懷疑過,該不該教學生“模仿”的這件事情,
一直以來的音樂教育讓我以為學得最成功,表現得最好的學生,
就是能把原創作曲家的作品,彈得最貼近作曲家想法的樣子。
這是音樂系所學生們,奉為圭臬的最高指導原則,
幾乎是信仰了,沒有質疑,沒有異議。
於是我所有的教學技巧,方法,技術和概念,
都圍繞在如何能讓學生彈出巴赫像巴赫,貝多芬像貝多芬,蕭邦像蕭邦…的上面。
取樣多,才看見“市場”和“花園”不一樣
在研究所畢業之後,我很快就成立教學工作室,全職就不能再維持只有十個左右的學生,
直接變成鋼琴教學批發戶,學生人數暴增到四倍之多。
學生多到四倍,這正是鋼琴老師求之不得的事情。
問題是陸續不斷看見大量不樂意“模仿”學習的學生,我也慌了!!
只好哄著小朋友:
“你現在好好照著學,學好之後就可以彈自己喜歡的樂曲…“
但是往往他們學著學著,也就掉隊了,不想學了。
於是我逐漸意識到,如果希望學生能好好學下去,
就要能教創新,不能只教他們模仿彈奏古典音樂大師的作品。
學生也是有想法的
老師很難忽視學生的自由意志,例如意願。
當他們在心裡面認為:
“我學這個要做什麼?對我並沒有太大的用處!”
這時候他們就會失去意願,即使嘴上什麼也不說,也會逐漸失去動力。
一般這種學習態度,都會被理解為“沒有興趣”,但事實通常都不是這樣!
成人學生們幾乎都告訴我:
“小時候原本也是喜歡彈鋼琴的,只是學起來覺得相當無聊,就不想練了!其實是真心喜歡彈鋼琴的,否則現在上班還要更忙,卻還更願意學…”
那麼為什麼在他們小時候,全都被理解為是“沒有興趣“呢?
很簡單,這是沒有意願,並不是沒有興趣!
但是幸好,想要提高學生的意願,還是有解藥的。
這個解藥就是如果在啟蒙教學的開始,老師就逐步教他們如何去創新,而不只是模仿,
那麼希望學生們能好好學下去,都將會是期望中的事情。
模仿是開始,不是終點
人類的學習都是從模仿開始的,特別是小小孩們。
如果把某個人很牛的表演給小朋友看,他們多半會有興趣學學那個樣子,
但是僅在於學學表面的樣子,因為那個“很牛的樣子”,說穿了就是一種表演。
雖然有些人深信模仿久了,至少也能學到個八,九分的關鍵,
但這樣子學對於絕大多數的人來說,如果未來想要能創新和應用,還是要重新學起。
那麼模仿,是不是完全都沒有作用呢?
當然不是的!要看這個模仿是被拿來作為工具,還是目的。
在《整合學習》裡面我們提到了一個教學的概念,叫即時模仿(call
& response),
它就是一個工具,一個很快能讓學生彈奏出音樂的工具。
該不該教學生模仿?
人類的天性告訴我們即使你不教,學生在一開始也是會自動這樣學起來的,
對於學生來說,會需要老師來教的,只有創新!
留言
張貼留言